发泡剂的成分分析需要根据发泡剂类型(物理发泡剂、化学发泡剂)和具体应用领域(塑料、橡胶、聚氨酯泡沫、食品、混凝土等)进行详细区分。
其核心成分差异巨大,所有分析成分非常重要。
一、物理发泡剂 (Physical Blowing Agents, PBAs)
物理发泡剂依靠物理状态变化(液化气体蒸发、气体膨胀)产生气泡。
主要成分是挥发性液体或压缩气体。
1. 传统/早期物理发泡剂 (含氯氟烃类 - 逐步淘汰中)
CFCs (氯氟烃): 如 CFC-11 (CCl₃F) - 臭氧层破坏严重,已基本禁用。
HCFCs (含氢氯氟烃): 如 HCFC-141b (CH₃CCl₂F) - 过渡性替代品,臭氧破坏潜能(ODP)和全球变暖潜能(GWP)仍较高,正在加速淘汰。
成分特点: 含氯、氟的烷烃衍生物。
2. 当前主流物理发泡剂
HFCs (氢氟烃),HFOs (氢氟烯烃),烃类 (HCs),液体二氧化碳 (CO₂) / 水 (H₂O),惰性气体,其他/特殊:二甲醚 (DME, CH₃OCH₃),甲酸甲酯 (HCOOCH₃), (CH₃COCH₃) - 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或实验室。
二、化学发泡剂 (Chemical Blowing Agents, CBAs)
化学发泡剂通过化学反应(通常是热分解)产生气体(主要是N₂、CO₂、CO、NH₃等)。
主要成分是固体或液体化合物。
1. 无机化学发泡剂
碳酸盐类,亚硝酸盐类。
2. 有机化学发泡剂 (重要、种类多)
偶氮化合物 (重要的一类),磺酰肼类,N-亚,碳酸酯/叠氮化物等。
3. 聚氨酯 (PU) 专用“化学发泡剂” - 水 (H₂O)
在PU体系中,水 (H₂O) 与异氰酸酯 (R-N=C=O) 反应生成氨基甲酸,后者不稳定,立即分解成胺和二氧化碳 (CO₂)。
CO₂是主要的发泡气体。
因此,水在PU中是化学发泡剂(参与化学反应产气)。
三、发泡剂配方中的关键辅助成分
发泡剂很少单独使用,常需配合其他成分以达到效果:
活化剂/促进剂: 降低化学发泡剂的分解温度(如ZnO, ZnSt, 尿素用于AC发泡剂)。
成核剂: 提供气泡形成的起点,控制泡孔大小和均匀度(如滑石粉、二氧化硅、柠檬酸/碳酸氢钠复配体系)。
分散剂: 帮助固体发泡剂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。
稳定剂/抗黄变剂: 防止发泡剂分解产物或高温导致聚合物降解变色(如用于PVC)。
泡孔调节剂/开孔剂/闭孔剂: 控制泡孔结构(开孔或闭孔)。
阻燃剂: 赋予泡沫阻燃性(尤其对易燃的烃类物理发泡剂体系)。
除味剂: 吸收或掩盖发泡剂分解产生的异味(如尿素用于DNPT体系)。
载体树脂: 用于制造母粒,改善分散性和加工性。
四、发泡剂成分分析常用方法
分析方法需根据发泡剂类型和目标成分选择:
物理发泡剂:
气相色谱 (GC) / 气质联用 (GC-MS): 核心方法,分离鉴定挥发性组分(纯发泡剂、溶解在聚合物中的残留、顶空气体)。
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(FTIR): 识别特定官能团(如C-F, C-Cl键),区分不同类型发泡剂。
热重分析 (TGA): 测量挥发分含量、分解温度。
顶空采样 (HS-GC/MS): 分析密闭容器顶部的气体成分(残留发泡剂、分解产物)。
核磁共振波谱 (NMR): (较少用) 确定分子结构。
化学发泡剂 (固体/液体):
高效液相色谱 (HPLC) / 液质联用 (LC-MS): 分析发泡剂本体及其分解产物(尤其对热不稳定或难挥发物)。
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(FTIR): 识别特征官能团(如 -N=N-, -SO₂-, -CONH- 等)。
差示扫描量热法 (DSC) / 热重分析 (TGA): 关键方法! 测定分解温度、分解焓、失重(发气量)。
元素分析 (EA): 测定C、H、N、O、S等元素含量,辅助鉴定。
化学滴定法: 如测定磺酰肼类的肼含量,测定分解气体量(量气管法)。
X射线衍射 (XRD): 鉴别晶体结构(区分不同晶型或盐类)。
扫描电子显微镜 (SEM) / 光学显微镜: 观察发泡剂颗粒形态及其在基体中的分散。
添加剂分析:
萃取分离 + GC/MS, HPLC/MS, FTIR, TGA: 分离并鉴定分散剂、活化剂、成核剂等。
要准确分析一种发泡剂的成分,必须结合其类型、应用背景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环保安全要求,采用多种分析手段进行综合表征。
咨询:中科任工1354001836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