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棉布(纯棉或混纺)中棉花成分的分析,需要结合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来确定添加剂的存在及其百分比。
一、定性鉴别(确认是否含棉)
显微镜观察法
纵向形态:棉纤维呈天然扭曲的扁平带状(转曲明显),表面有沟槽。
横截面形态:腰圆形或肾形,中腔明显(见下图)。
优势:可快速区分棉与其他纤维(如麻的横截面为多边形,粘胶纤维表面光滑无转曲)。
燃烧法(快速初步鉴别)
涤纶(熔融滴落,黑烟,硬球状残留)
羊毛(烧毛发味,黑色脆块)
靠近火焰:迅速卷缩燃烧。
接触火焰:持续燃烧,黄色火焰。
离开火焰:继续燃烧。
气味:烧纸味。
残留物:灰白色细软灰烬(无硬结)。
化学溶解法(辅助定性)
棉在 75(常温)或 氢氧化钠(煮沸) 中溶解,而涤纶、丙纶等不溶。
红外光谱(FTIR)
3340 cm⁻1(O-H伸缩振动)
2900 cm⁻1(C-H伸缩振动)
1640 cm⁻1(吸附水峰)
1020 cm⁻1(C-O伸缩振动)
局限性:难以区分棉与其他纤维素纤维(如粘胶、麻)。
二、定量分析(测定棉花含量百分比)
实验流程(以棉/涤混纺为例):
取样与预处理:
油脂/蜡质:用石油醚(40~60℃)索氏提取1小时。
浆料/染料:用1皂液煮沸30分钟,清水洗净。
取代表性样品(≥1g),剪碎至≤1mm片段。
关键步骤:去除非纤维物质!
烘干(105±3℃)→ 冷却 → 称重(初始干重 WW,至0.0001g)。
选择性溶解棉纤维:
将样品置于锥形瓶中,加入溶剂。
机械振荡1小时(室温25℃),或静置1.5小时(每隔25分钟摇动一次)。
溶解对象:棉、粘胶等再生纤维素纤维。
保留对象:涤纶、丙纶、腈纶等。
溶剂:75(20mL溶剂/1g样品)。
操作:
过滤与称重:
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(G2)过滤残留纤维。
用稀(5)冲洗残留物3次 → 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。
烘干(105±3℃)→ 冷却 → 称重(残留干重 RR)。
计算棉含量:
修正系数 dd:涤纶在处理中的质量损失修正值(通常为1.00,具体参考标准附录)。
顺序溶解:若含三种纤维(如棉/涤/氨纶),需先溶解氨纶(),再溶解棉。
三、快速检测
方法 适用场景 可靠性
近红外光谱 生产线快速筛查 需建模,误差±3~5
手感目测 纯棉布(柔软、易皱) 易误判(仿棉涤纶)
毛细管效应 吸水速度测试(纯棉快吸) 无法定量
总结:棉布成分分析需通过 显微镜初筛 + 化学溶解定量 完成,75法是棉涤混纺的金标准。
为确保结果准确性,务必送可靠实验室检测,并关注预处理彻底性!
咨询:中科任工13540018360(可加微)